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中有丑书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中有丑书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现很多书法家基础都没扎实,就往草书(丑书)发展,难道想飞了?
你的这个提问应该会涉及到一个初心的问题。每一个个体,他的行为一定有他的目的所在,学习书法也是一样的,每一个学习书法的人,他一定会有一个初衷,也就是说他的出发点或者目的所在。
有的人是为了改善目前的书写而去学习书法,有的人是因为纯粹的一种爱好而去学习书法,但是一样米养百样人,不可否认的是有那么一小部分人,他就是想通过书法来获取他想得到的。
那么你所提出的问题就不难以理解了。因为他跟正常人的这种思维不一样,他有很强烈的一种目的。
对于书法的学习,我们一般是从篆书,隶书和楷书这三种正体字,择一进行入门的学习。当我们将入门学习的基础打好后,会按照我们自身的兴趣所在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字体作为我们学习的主要方向。
比如:有的人从楷书字体做入门学习基础打牢后,他就会转向行书,以及草书的学习。
但你所提问的这个问题现象,就完全违背了这一种学习的规律。草书在历史上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一种字体,严格来讲,大草或者叫狂草,它已经脱离了汉字的实用功能,进入了一种抽象、符号化。
草书,我们现在一般把它分为三种:
第二种叫狂草或者叫大草,它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一种抽象的符号,跟现实中的实用性关联并不大;
题主的意思是问为什么有的人没打好基础就东搞西搞龙飞凤舞,原因很简单。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古人早有论。
庄子《逍遥游》有“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什么意思呢?
如果聚集的水不深,那么它就没有负载一艘大船的力量了。在堂前低洼的地方倒上一杯水,一棵小草就能被当作是一艘船,放一个杯子在上面就会被粘住,这是水浅而船却大的原因。如果聚集的风不够强大的话,那么负载一个巨大的翅膀也就没有力量了。因此,鹏在九万里的高空飞行,风就在它的身下了,凭借着风力,背负着青天毫无阻挡,然后才开始朝南飞。
人都是喜欢浅显易懂的东西,不喜欢钻研,不喜欢打破脑袋去求知,所以不只是现代人有这些毛病,古人也有,只不过这些不努力的人被时间冲刷掉了,你才没办法看到那些没有基础的人的作品,毕竟“吹尽黄沙始到金”嘛。所以这些人只能存在于古代寓言故事,或者史书逸闻里,这个想必好多人也不会触及到吧?因为这些东西需要精力去寻找呀。
所以你也就能明白,龙飞凤舞看起来比认真写更潇洒,更容易,而外行看热闹,外行永远比内行多,所以这些“表演的人”有市场,又更加不会去努力了。
另一方面,纵观中国书法史,我们今天奉为“书法基础”的楷书,其实是形成最晚的书体。
是的你没听错,草书比楷书要早出现。
我们今天能当做楷书鼻祖的是钟繇,代表作是魏晋时期的《宣示表》等小楷名帖,
“天下第二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真的是“丑书”吗?
颜氏一门是孔子最欣赏的***颜回的后代,南北朝时期颜回后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于唐乾元元年(758年)创作的行书纸本书法作品,纵20.8厘米,横75.5厘米,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祭侄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被元人鲜于枢誉为“天下行书第二”,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一 颜氏家族
颜氏一门是孔子最欣赏的***颜回的后代,南北朝时期颜回后人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体系宏大的家训,作为传统社会经典著作 ,开家训之先河, 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被誉为“古今家训之祖”,至今影响深远。颜真卿家族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世袭的满门忠烈,他的书法字如其人刚毅正直,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是侄子颜季明被安禄山***,头颅被找到时写的,此时叔侄阴阳两隔,永不能见 ,还有颜氏一门共被***的300多人,血泪蒙面,悲愤欲绝的情况下,国仇家恨涌上心头,颜真卿写下了《祭侄文稿》,是书法至高境界“心手两忘”的最佳体现。
二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叛军进逼,颜季明,即颜杲卿第三子,颜真卿堂侄,与其父揭旗反正,与颜真卿共同声讨安禄山叛乱时,由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形成犄角之势,齐心效忠王室,抵抗叛军。但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先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颜真卿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祭侄文稿》之作。
三 历史价值和艺术成就
《祭侄文稿》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序》、北宋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并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亦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且此稿是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书写,不顾笔墨之工拙,故字随书家情绪起伏,纯是精神和平时工力的自然流露。这在整个书法史上都是不多见的,故《祭侄文稿》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
不知道这个说法从何而起,如果照这个说法,天下的行草就都得归入“丑书”了。
其实,国内的书法界会出现“丑书”这个怪象,很大程度上和近代以来对文化的西化有关。按照西方那套进化论的观点,书法这种沿着严格传统走下来的审美格局,走到今天就没有进步和突破的可能了,这不符合西方美学的那一套理论,所以就要给它添加各种审美元素进去,这才能算是美学。
于是乎,丑书、射书这种怪咖的出现,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还是我们文化观念西化之下的一些产物,其企图和念头都把美学看成是一种可以对象化和形式化进行分解加工的东西,而忽视了中国人的书法和美学,实际上从本源上是必需讲究历史绵延、天人合一这些气象和意象的,没有了这种本源,就根本不是书法了,那就更谈不上新的书法审美了。
而历史上,有些看起来拙朴、或者笔画不那么规整的书法作品,比如黄庭坚的草书:
而这些本源和共同旨趣,恰恰是所谓“丑书”所不具备也不可能具备的,所以其也就根本无所谓进入书法审美范畴的可能了。
回答完毕,
一点个人愚见,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关注“曲江家学”,共同学习、探讨文化的传承与修习之道。
《祭侄文稿又称《祭侄季明文稿》,颜真卿50岁时书。计25行,共230字。
这篇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季明为杲卿第三子,真卿堂侄。其父与真卿共同讨伐安禄山叛乱时,他往返于常山、平原之间,传递消息,使两郡联结,共同效忠王室。其后常山郡失陷,季明横遭杀戮,归葬时仅存头颅。颜真卿援笔作文之际,悲愤交加,情不自禁,一气呵成此稿。
这件作品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由于心情极度悲愤,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但正因为如此,此幅字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通篇波澜起伏,时而沉郁痛楚,声泪俱下;时而低回掩抑,痛彻心肝,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综上所述,《祭侄文稿》作为天下第二行书是正确的,也是为古今书法界认可的。当书法与情感完美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也是书法浑洒自如、自然随性的最高境界,在这一点上,无论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还是苏东坡的《寒食帖》,都是最完美的典范。因此,说《祭侄文稿》是“丑书”,也是加引号的,并不是真的丑书。
《祭侄文稿》和《争座位贴》及《告伯父文稿》被后世公认颜书三稿。此书是颜鲁公是为在安史之乱中,为国殉难的侄子颜季明作的一篇祭文,当时心情悲愤又慷慨激昂,信笔疾书,笔势随着心情波动变化而书,笔与意念完全融为一体。大气磅礴一泻千里。苍劲古雅为历代书家推崇,和王羲之《兰亭序》并称行书双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中有丑书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中有丑书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