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画法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画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写行书应该用什么样的速度去写?
总体来说,行书快于楷书,慢于草书。对于行书本身讲,有时起笔快一点,有时慢一点,做为运,收笔,和提按使转,也如是。点画及字与字的快与慢,不能一概而论,须要根据意韵情志为之。
写字的速度快慢,不是决定楷、行、草等书体的唯一标准,决定楷行草等书体的标准是书写汉字的笔法和笔画的形态的变化的比例关系,写行书体,与写字的速度快慢有关系不多大,快了能写行书,慢了也能写行书,不快不慢写行书也可以。
一般来讲,行书的书写速度快于楷书。慢于草书。这是按同一个人的书写速度来衡量的。书写的速度是一个人平时书写的习惯形成的。这和他对书法的理解密切相关。有的追求劲疾,书写的就快,有人喜欢涩重,书写的就迟缓。有人喜欢平和,书写时使不急不慢。有人追求刚柔并济,书写的速度就快慢相交,富于节奏感。所以,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理解,都会反应在他的书写速度上。
除此之外,书写的速度还受笔墨纸的影响。软毫宜慢不宜快,因为软毫的弹性弱,写快了笔毫恢复的速度跟不上运笔的速度,发挥不出笔锋的变化。软纸宜慢不宜快。快了墨浮在纸面。浓墨宜慢不宜快,快了枯燥不润。
如果你学习赵孟頫行书,就尽量的快一些。赵孟頫日书万字,除去吃饭睡觉喝水休息的时间,按一天写十小时算,一个小时一千字,平均三点六秒一个字。不但要快,关键要好。不好再快也没有用。如果你学苏轼的行书,写的慢一点也可以。苏轼的行书圆润遒劲,写快了达不到他的效果。
速度的快慢因人而异,重要的是把字写美观。字写的漂亮,用什么速度写都可以。
写行书最重要的点不在于快或慢,而在于节奏感,节奏感是和匀速相对的概念,快写有快节奏,慢写有慢节奏,无论快节奏还是慢节奏都是写行书的感觉,这个还是因人而异。
一般来说,初学行书,在临帖的时候需要慢点临,这样有助于细节的表现,但需要有节奏感,不可匀速。在行书方面有了一定的临帖基础之后,搞创作,一般速度可以快一些,因为通过临帖,对行书笔法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快,也一定要注意节奏感的把握。当然,这种快和慢的说法不是一定的,主要还是因人而异,要看个人的书写习惯。
需要说明的一点,古人写行书速度一定是比较快的,因为他们是出于实用目的的。所以,如果我们要去体会古人的书写感觉,是需要提高速度的,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思,就完全可以遵循自我的书写习惯。
写书法是要有节奏的,不仅仅写行书,任何书体都需要节奏,行笔速度快慢是节奏感的主要表现。入笔要慢,突出一个准字,行笔有度,突出一个快字,收笔要提,突出一个稳字。把每个笔画都写到位。字字珠玑,必是大家。感谢邀请,多多交流。
怎样写行书才能更自然?
行书作为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它不仅仅是表现的是自然,首先它得体现出书法中的字法、章法、笔法,其次还有轻重、虚实、大小……变化,只有把这些融合进去才有可能写出一幅比较满意作品。
当然如果仅仅是为了把字写的好看,我个人觉得字形端正,连环就可以了,要想再写好就得临帖。
关于行书的自然,清代人宋曹云概括得最为贴切:“谓行者,即真书之少纵略。后简易 相间而行,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非真非草,离方遁圆,乃楷隶之捷也。 务须结字小疏,映带安雅,筋力老健,风骨洒落。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肥瘠相称。自然流畅的行书,也就是上面说的,简易相间而行,云行流水,秾纤而出,字虽不连气象相通。
略谈两点,个人浅见,仅供参考。
行书的自然,以技法娴熟为基础支撑。笔法,字法,章法,首先要过得去,基本把握运笔行笔的技能,以及结字结体的技巧,心中有谱,笔下方可放浪形骸、流畅自然。
行书的自然,以行气章法布局为其精要。说到底还是随气取势的问题,邻字的承接转递,前后的映带照顾,尽在指腕间奔放流动,在笔尖快意驱驰,是谓“来势不可挡,去势不可遏”。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在自然书写状态下写出的行书更自然。行书书写应以行云流水状,不可刻意做作,与此同时,还要符合书写法度,比如笔法,字法,章法和墨法。
书法创作,最佳的状态就是自然书写!写行书,更要这样操作。自然书写,是行书书写的必须。
行书快,楷书慢,草书更快。
学习书法时,行书有什么特点?如何选择行书的作品学习?
楷书基础上演变成行书,其自然风格独特,巧妙自如,恰到好处。运笔初如大方,反映出书家的自然美。行书巧苗刻画书法的力度,和曲线的美。真正做到提按摆运笔姿态,努力钻研其书意。能在行书路上发挥更好。
我也来回答一下行书的问题。
首先是说说行书的特点,关于行书的特点,各种书籍各位先贤***论述的都很多,总结起来行书的特点就是四个方面:一是大小相间,说行书的字不能都大小一样,否则就是所谓字如算子了。二是疏密得当,是关于行书的章法问题,所谓疏可跑马,密不透风。三是浓淡干湿,行书的时候要注意黑白浓淡的恰当处理,不能整篇都是黑乎乎的一片,否则就是所谓的墨猪。四是神***为上,一幅行书佳作先看结字用笔,最终看的是神***气韵。
再说说行书学习的问题:不少书家强调所谓行书是楷书的快写,就简单化了行书的学习方法。通过我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行书学习有自身的科学方法,不能简单看成是楷书的快写。行书要从用笔和结字两个方面来思考学习,其中用笔又是最主要的。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体当随时代。学习行书王羲之是绕不过的,先可以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入手,《兰亭序》技法太高并且是摹本不适宜新手学习。等从圣教序掌握了行书的基本用笔和结字方法后,可以再学习王羲之王献之的手札作品,或者下探学颜真卿的行书,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等,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再选择名家法帖。这可能就是数年、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的功课了。同时还需要博览群书开阔眼界,向当代的名家学习,和书法的朋友交流,还需要学习其他书体的一些方法,隶书草书也是需要学的,单纯写行书的话可能神韵内涵差了。
以上是本人对行书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对于你的书法学习有所帮助。
行书笔法相较于楷隶篆书,多变而灵动,用笔要求也技高,因此,要学好行书,我认为先要临习一段楷书隶书或篆书,掌握了毛笔的用笔方法及字的间架结构,而后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法作品进行临习。从古至今,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很多,他们的字各有各的风格,人们的兴趣不同,审美观念各异,对前人的书法作品也是有不同的审视标准,只有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家作品,认真临习,持之以恒,必然会大有成就。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行书的特点,行书的主要特点。
行书是楷书的流动写法,与楷书比较,行书从造型到用笔都有自己的特点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省略笔画。
行书为了书写简便,对楷书的某些部位或笔画有意地进行恰当的简化,在不失原来字形、字意的情况下,或减省笔画,或合并线条。如“诱”的言字旁,原来是七笔,现在减为两笔;“然”字原来12笔,现在一笔写完,最多两笔;“远”字的走之旁,原来是一点、三曲折加一平捺,经简化变为一竖弯折,一笔写完。行书虽减省笔画,合并线条,这些笔画、线条在字中各部位都有;但其中的偏旁部分却占有一定比重,其原因是偏旁是[_a***_]字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诱”、“然”,“远”。
楷书书写要一笔一画、工工整整,行书则不然,是将点画连起来书写,即所谓“相间流行”,所以行书书写时在点心之间自然地出现或增加了由于用笔带出来的钩挑和牵丝。所谓钩挑是在原来没有钩挑的点画上,行笔时顺势写出来短钩,如“青”等字。所谓牵丝则是在前后或上下笔本不相连的点画之间,顺笔势带出来细细的牵丝,如“发4”“想”等字。在行书的点画之间有了钩挑与牵丝,则显得笔势流动通畅和谐,意态自然,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但钩挑与牵丝不能使用太多太弱,用多了,到处都是钩挑与细牵丝,显得用笔不干净利索,造型不美观;太弱了,钩脚如肉瘤,细丝如棉线,显得软弱无力,缺乏铁画银钩之健美。
如何选择行书的作品学习
硬笔的话不太清楚,个人感觉一般市面上的看起来不错的行书字帖就很好了
毛笔的话建议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学起,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的行书笔法。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画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画法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