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颜真卿行书字体涂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颜真卿行书字体涂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界的大咖们,敢不敢晒一下你们的硬笔行书作品?
谢谢强哥老师邀请。我不算大咖,硬笔行书倒是坚持经常写。一则写起来比楷书要快,二则也不像草书那么玄秘高深,随性自由,通识度高且具艺术性强,因此倍受广大硬笔书法者喜爱。
王羲之是书圣,楷草行都好,尤以行书为最。书法五体,有天下第一行书,而无第一楷隶篆草。当然,就艺术性而言,草书可能更高一些,但在多数书法爱者心中,也是以行书为尊的。
抱庸不惭,贴几幅自已的硬笔行书作品,请方家指教。
抱庸。颂友书祺。
我自己的怕惊到大家,就不晒了。硬笔书法,最好能学以致用。如果着意创作时,显得华丽好看,日常随意书写时不尽人意甚至一团糟,这样的"硬笔书法"有何意义?
我认为,硬笔作为实用工具,要与时俱进,应以简化字横写为主,少搞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花里胡哨的玩意。
上一张我的一位十二岁的女学生现场写的供大家品评,很具实用性。跟我学了三个月。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好在哪里?如何赏析这个作品?
理论不多说,看字。很多人不会赏析颜真卿《祭侄文稿》,就是因为这是一纸草稿,写得比较乱,但是我们把它单字放大,就会发现美不胜收啊!请欣赏下面这60个单字。
可以说,掌握颜真卿行书三大特征,学好这最美60单字,就能成为书法家!很多人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籍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唐代名臣、著名书法家。唐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草圣张旭,得其笔法,楷书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祭侄文稿》(全称为《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就是颜真卿平定安史之乱时(758年)所创作的行书(手稿),现收藏于台北故宫。
颜真卿《祭侄文稿》追叙了自己的哥哥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取义成仁之事。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纵笔豪放,一气呵成。该书作是颜真卿行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天下行书第二”,仅次于王羲之《兰亭序》。
本文精选颜真卿行书《祭侄文稿》中最美的60个单字,并对其书法用笔、结字总结了三大特征,一是颜体行书的用笔多用裹锋,运笔时将笔尖裹藏于笔腹之中,入纸钝而无芒角;二是圆转多于方折,三是字形向两边“鼓”。
对照千差万别的颜体行书,都脱离不了这三条特征。历代以来,学颜体行书成就了很多书法家。可以说,这是解开颜真卿行书之谜的一把钥匙,可以为你打开通往书法家之路。
更多书法技巧,敬请关注【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
说一句俗不可耐的话。
因为《祭侄文稿》脱离了书法中的一切,比如法度,比如结构,比如布局,纯粹是随意而放,随心而收。
《兰亭序》也是如此,后人通传王羲之醒后也曾写复过《兰亭序》可惜均不如一开始大醉之后的肆意挥洒。
那怕你不懂书法,在这个勾横涂抹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作者的愤怒、纷乱、和悲伤。开始几个字还好,可是越写越迸发,写到后来,挣脱了一切束缚,已经不是在秀书法,而仅仅是写字。
还原到了起点。
而这些字的背后,却是汪洋的情感。
颜真卿只想把愤慨写出来,而不是把书法写出来,所以这一幅字契合了书法中的最高境界。
天人合一。
现在看起来什么“手中有笔心中无笔”、“物我两忘”、“无我之意”都是烂大街的梗,但梗虽然烂,可是能碰到这个梗的书法家古住今来不会超过5个人。而现代社会那些除了会写字以外诗词文赋都不会的终其三生三世也摸不到。
听说过临《兰亭序》的,可小可几乎没有听过临《祭侄文稿》的,因为临不出来,
一是好在拙朴 ,浑厚,遒劲,而这些主要特点,都是通过独特的篆籀法,来实现的。
由于颜真卿曾跟张旭学习笔法,自诩“颇传长史笔法”。所谓“长史笔法”,主要就是张旭草书中的篆籀笔法。同时也融入了摩崖和篆书碑刻的笔道。
什么叫篆籀?简单说以圆笔和中锋为主。***用和融合了大篆圆笔。在笔画转变方向之处,多作圆转。使转角圆动自然,而又有力度。康有为评价曰:“提则筋劲”,
用中锋行笔,藏锋圆笔,因之笔画浑厚,线条凝练,使写出的线条力度与点画极具立体感。“细筋入骨”才有了,“颜筋柳骨"一说。
二是好在另起炉灶,与"二王"分庭抗争,独门立派,确切说是从"二王"来 ,又迥异于"二王"。
我们熟悉的米芾,王铎,欧阳询,赵孟頫,董其昌,再写得出神入化,但都有"二王"笔法的痕迹 ,而独有颜真卿超越了王羲之笔法的束缚。
《祭姪文稿》把篆籀笔意引入行书改变了晋唐方头清劲,內擫的用笔方法,以外拓笔法加篆籀感,表现在在行书书写中,另起一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颜真卿行书字体涂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颜真卿行书字体涂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