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北魏楷书字体教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北魏楷书字体教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北魏,南北朝以哪种字体为主?
汉字。魏蜀吴三分天下鼎立之后,汉代书法遗风余烈。特别是魏武帝重视书法刻碑,出现了韦诞、钟繇等许多知名书法大家,从《吴衡阳郡太守葛府君碑》开始,楷书成了行世之主要书体,从此以后以楷书为主的五大书体开始并行运用,发展甚快。
楷书创始人钟繇被魏文帝封为武亭侯,汉末举考孝廉,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好学多才,致力于写字,三十七年如一日,“坐则画地,卧则画被,入厕忘出”。首创法帖《宣示表》、《力命奏表》。独创了“横笔轻直笔重”楷书特有的风韵,誉为“楷书之祖”。楷书的成熟标志着中国汉字最终定型,草书成熟标志着中国书法之体已经发展齐全,以汉字为依据的中国书法,沿着篆、隶、行、草五体所创的道路,稳定的向前发展。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民族是没有形成自己系统的文字的。同时汉字在当时的发展已然非常成熟了。
所以至少汉字不会被取代。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积极推动汉字的使用,鲜卑没有文字,但是北魏官方需要书写文书只能运用汉字。无意间的记录,却缔造了中国书法史上乱世之中又一黄金时代。汉字是被“拿来用”的,没有刻意的分化,只有无意的分化。
魏楷笔法与晋人笔法如何结合起来学习?
把魏楷笔法和晋人笔法结合起来,首先必须了解这两种笔法的技巧要义,让晋人笔法的***切实服务于魏楷。
魏楷的方笔是独特的特征,也有圆笔,更有方圆兼互的。正是由于这种方笔笔法的特质和存在,所以,人们才把魏楷确认为楷书的一个门类。
至此,我们学习魏楷,首要的要解决方笔技巧问题,这是魏楷笔法技巧的难点所在,也就是解决关键技巧问题。
这里,我们必须提示的是,学习魏楷方笔,千万不能用“唐法解魏法”!
我们提倡的是“用最简捷最轻松的方法写出标准笔形包括变异的笔形”,这种方法才是合理的、科学的方法。
我们尤其注重方笔技巧的训练,也不忽略圆笔的获取,所有这些不仅仅是纯技巧的获得的课题。更重要的是一旦掌握方笔,又通晓圆笔,那么你就得到了打开魏楷仓库的钥匙。有了这钥匙,我们在临帖取法上就十分自如,就少了障碍。当我们笔法训练有素之后进入魏楷体系巡游之际,会发现临绝大多数的东西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触类旁通,就是所谓的贯通,临什么都能上手。
这样的学习理念和训练手段,会引导学员逐渐能够向魏楷的纵深挺进发展。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定势和艺术追求去临帖取法,但是取晋人笔法为上法,也就是在中锋铺豪的前提下,以疾、涩之法行笔,富有节奏感,处处以笔势疾势而书,这就是晋人笔法。
所以,学习魏楷第一要义就是能够掌握晋人笔法的核心技巧,会让您如虎添翼。
魏楷笔法与晋人笔法如何结合学习?这么问,思考有了一定深度了推测题主问的是魏碑的“碑意”与晋人的“帖味”如何融合?
首先,“魏楷”此一说,我不赞同,楷书的范式规例,并纳不下北魏的活脱真味,在我眼里,魏碑大体上属于真书,意思是源心真意的书写,这是我自己的取定,至于真书在书学上怎么划分,别人是怎么认定的,我也没有去了解,书法是十分具有个人体验的技艺,很“个人”的事,即是原来没有“真书”一词,我也会创出“真书”一词方便自己的内心独白。
“用笔千古不易”,赵孟頫书法技术虽然有一定的蒙蔽性,但他说这一句确是至理名言!当笔法达到可以入取书法真谛的程度,它们就是相通的了,本质是一致的,这种笔法就有了不易的价值,就有了不易的本色,就有了不易的流存可能。【书法传密】致力书法书写技术的挖掘与开发,所以这方面的感受至为深刻。
所以问题里的两种笔法,其实在朴素轨迹上并无对立,只是有在长吁短叹上的用法差异,我这是提供题主思考的方向,具体说明要用以展示之举,在这里不好说。
既然它们的内核是相当,那么就对它们的枝节进行整理对接就是融汇的好办法。比如把碑的整饰刻意砍掉七分,把碑的精进勇猛隐藏四分,这样,把这个具有碑意基因的带着润秀的骨架,注入“晋帖”,令其风韵向着坚崇撑一撑,虽然闲逸减去了一些,但峻毅因此有增啊,此起彼伏,互为作用因果,
大约如此建议,方向细节有赖题主取舍把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北魏楷书字体教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北魏楷书字体教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