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硬笔行书诗词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硬笔行书诗词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行书中,“舞、薄、垂”等字怎样写才灵动好看呢?
行书,介于行楷和草书之间,大部分硬笔行书,在保证一定辨识度的前题下,都有相应的快写方式,哪怕是比较笔画较多的字。
当然,结构上肯定是变异的!比如,你举出的例子:舞、薄;
这些字还好的,有相应的行书快写方法,但是你需要多多学习,学习现代书法家的字贴,认真临摹, 或者学习下古代行书经典也好;
(“薄”的行草写法,要看阅读对象的,如若对象是普通大众,而非书法爱好者,尽量就不要写成这样,如上图。)
这些字确实没有很好的行书写法,你只有把这类字写得规范,看上去流畅,别太生硬就得了;
硬笔书法的源头仍然是毛笔书法,硬笔字要写得灵动好看也只有向古代的书法大家取经。“舞、薄、垂”等字怎样写才灵动好看呢?我选择几种认为写得好的分享如下,供大家参考:
1、明 · 文徵明 · 乐志论
2、明 · 陈道复 · 古诗十九首
3、明 · 董其昌 · 昼锦堂记
有没有好一点的硬笔行书字帖推荐?
我可以告诉你绝对没有。练还是练习行草。王羲之那路好些。去上个书法培训班。日本的空海***的风信贴等等。所以你很难早到。不要在这上面浪费时间。想去去报个班。书法技巧很多。对写硬笔来说太容易了。硬笔所以不流行就是技术含量太低。技艺道层面低。特别是技术含量。关注我。我们一起提高。每日书法更新。
田英章先生的贡献在于楷书。强项也在于工笔楷书的笔法技法以及贡献在网络的大量楷书示范教程,田英章先生一生主要研究的是欧楷规范汉字楷书书法。
黄若舟先生一生专门研究硬笔行书书法书写理论与技法。黄先生不仅对硬笔行书书法进行全面研究,还对行楷、草书、行书进行了全面整理比较,并从中遴选了既好识别,又便于快写的行书写法编著成书。他出版的《怎样快写钢笔字》就是他研究的成果精华。书中,他对行书笔顺进行全面梳理,他的笔顺应该算得上最适合快写和又遵循生理规律的高效率行书技法。
图:黄若舟先生在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的硬笔行书字帖《怎样快写钢笔字》
这本书发行已几十年时间,网上也有书友们提供***电子书稿,下载打印即可使用。因为黄先生专门研究行书书法,所以在书中对行书快写理论也进行了深入探讨。书体选择上按部首笔画分别选择行书字例与易于认识的草书例字分类成帖。
图:黄若舟先生的《怎样快写钢笔字》内容页
书中黄先生还详细标注了每个字根书写笔顺。字根组合的例子几乎覆盖了所有偏旁部首与各种字根。
笔者推荐这本字帖的另一个原因在于:黄先生研究的书法笔顺尽量从左到右的书写思路,实践中书写更为顺手,而且格外流畅。
谢谢邀请!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软笔行书字帖,首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这就是我的立场!
我给题主推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理由如下:
第一,《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绝大多数是王羲之的书法真迹,且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标准行书,值得学。
第二,字入晋,必有神。学习书法不从晋人的字入手,最终都是野路子。
第三,清代一位书法家说:“学习书法,应以碑为上,帖为下。”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碑而不帖,可学之!
第四,当代行书大家张旭光说:“若学行书,就临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第五,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劲含婀娜”的韵致,均在《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中凸显,是后世学书之人难以达到的境界。鉴于此,我们要“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也就是说,越是不好学的书法,我们越是要学。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这也叫“取法乎上”。学书法,必须取法乎上!
最靠谱的方法:去新书书店里找,有各式各样的行书字贴,选一个你认为好的,一定是你自己觉得好的,能理解的,觉得有趣味的字帖,买回家,照着临即可。
临临时候,不亦追求多,哪怕一星期只研究一个,从结构入手,理解每一笔为什么如此写,真正理解了,再学下一个字。原因汉字很多,但偏旁部首有限,这样容易做到举一反三,这才是最重要的。
仅供参考。
您已经练习过田英章硬笔楷书,再学行书,推荐两位硬笔书法家供你选择:一是吴玉生,二是沈鸿根。两位写的硬笔行书都是一流的,字体规范、潇洒流畅、非常实用。我们很多学员都在临写,学习效果较好。
推荐书家之一:吴玉生硬笔行书
曾获全国首届文明杯书写大赛唯一特等奖、名列中国汉字首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榜首,被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研究会遴选为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写字》课本规范字书写人,国家行楷手写体规范字形样本字书写人。吴玉生的行楷是小编一直比较推崇的。
推荐书家之二:沈鸿根硬笔行书
沈鸿根,笔名江鸟,当代知名的硬笔书法家,曾任《写字》杂志副总编,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家联谊会首任会长,多次担任全国乃至国际书法大展评委主任,尤以钢笔行草见长。沈鸿根的硬笔书法比较好看,但练习的难度稍微比较大。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写字经验分享!漫漫书法路,加我不孤独!
欢迎书法同道关注“麓风轩”,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钢笔字和行书有区别吗?
楷书是横平竖直一笔一划非常工整的字体,在古代用于圣旨,诏书,公文一类。行书书写速度较楷书快有连带,在古代用于书信,纪录等。用钢笔先练好楷书掌握好字体的间架结构再练习行书会更得心应手,行书是日常实用的字体。
硬笔行草字帖有什么推荐的吗?
这个要看各人喜欢,练习书法是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除了正确的方法,还需要坚韧的毅力和长期的坚持,因此没有足够的喜爱甚至痴迷是很难见到效果的,所以在学习之前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硬笔书法是从毛笔书法演变而来的,当代的硬笔书法大家无一不是毛笔书法家,所以,练习硬笔书法,个人建议还是要从历代法帖中去汲取营养,最好是有一定的楷书基础之后再学行书会容易得多。
记得八十年代钢笔书法很盛行,当时也买了几本自己喜欢的钢笔字帖,但光看不练,后来很多当废书处理了,现留下的几本中有王正良的"唐诗一百首钢笔字帖",和任平.骆恒光等八人书写的"唐诗三百首钢笔字帖",都是行書,选几篇供参考。
王正良唐诗一百首钢笔字帖之二页,
三百首中杨为国之二页,
三百首中骆恒光之二页,
以上都是当时很有名的钢笔书法家,字都写得很漂亮,要学书法,特别是初学者,还是首选選定一家,苦心孤诣地临写下去,直到把这一家书体的用笔,结体,章法及神彩.气韵等都学到手,再改学他体,在一家基础上站稳了,才便于广收博取,融会众家之长,形成自己一家之体。
提起司马彦,我只想说:
世无英雄,竖子成名。
毫不避讳,我也曾练过他的字。我初高中那会儿,正是司马彦刚挤掉庞中华,占据市场的时候。
当时教材上的规范字用的就是司马彦的字,他的字帖占据市场也算大势所趋。
况且庞中华的字在中华大地上普及了十来年,也该让大家换换口味了。
我绝不否认庞中华对硬笔书法普及所做的历史性贡献。十年动荡后,庞中华的出现,相当于给啃了很***皮树根的人一碗热粥。
而司马彦的出现,则是给粥里加了点小菜。
他们两位对硬笔书法的普及都有功劳,但他们的字,都不上品。
着重说下司马彦,他的行书,最大的问题是,气息不连通。
单字拉出来看,也没什么太大问题,但如果整体来看,会发现完全是用[_a***_]里的字一个一个拼起来的。
谢谢邀请!
书法有个经验规律:
无论练习什么书体,毛笔字写得好的人,硬笔字不用练也会写得好。硬笔字练得再好的,没练过毛笔字的要写毛笔字也写不来。
这是由于其中有个控笔能力的问题。毛笔不好掌控,但却具有硬笔所需要的掌控能力,经过对毛笔掌控练习,再掌控运用起硬笔,二者兼具得心应手。
因此,建议直接用毛笔练习你想要练的字,练成形之后写起硬笔来自然得心应手,事半功倍,一举两得。
二者区别在于练成毛笔书法之后,写硬笔时对字体的大小注意把控即可。通常先练习毛笔书法的人写硬笔字时,个体偏大。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问题,小问题一桩而已。
硬笔是相对于柔软的毛笔而言的,如钢笔、中性笔、美工笔、铅笔、粉笔等,硬笔书写的起源几乎与中国文字的起源同样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八干多年以前,那时的人类在陶片上刻画记事符号,使用的工具就是石块等坚硬的锐器。
到了近现代,由于硬笔的书写工具快捷,用笔相对容易,逐渐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文字书写方式,那么在电脑时代的今天,硬笔书写还有多少作用呢?应该说即使到今天,硬笔书法仍然有她独特旳魅力,写的好的硬笔字不但有实用价值,也同样具有艺术价值。同时手写字体也是一个时代文脉的再现,更是对传统的继承,也是体现一个人文明修养的重要方面。
黄若舟先生的《怎样快写钢笔字》,是一本基于实用技巧来示范行书写法的字帖,是我比较早接触到的硬笔书法字帖,是经典的。
卢中南的《元曲名篇钢笔字帖》,卢中南书法结构严谨,笔画清秀,线条俊美,书写规范,独具特色。
丁谦的《古诗名篇钢笔字帖》,丁谦的书法结构严谨,笔力奇伟,潇洒飘逸,独具风格。
司惠国书写的《硬笔草书入门》比较系统地介绍了硬笔草书写法,对提高硬笔书法很有帮助。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硬笔行书诗词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硬笔行书诗词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