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练字直播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练字直播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可以理解为“爬、走、跑”的递进关系吗?为什么?
楷书是书法基础,基础打好了就可以提高一步行走也就是行书。行书提高一步就是草书了。学习草书最难了,首先草字得学会,其次筆法章法放收等各个方面都得运用好,只有撑握书法知识和书***底深厚的书家才能出好的作品。
个人觉得不可以认为爬,跑。
三体书写有很大区别,楷书端庄,行书俊逸,草书狂放。
用笔差别巨大,对书写人要求高。
楷书无论结体,笔划,笔顺,包括章法固定。行书,草书学体变化多端,倒笔顺书写都可以,字型抽象的让你有时无法相认。
书法不单是速度,更美的是它的笔划,结体,章法,文字内容共鸣共一体的美,那种共鸣的玩味。决不是艺术,艺术体。
#今日头条# #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 #书法家# #山水画#
谢谢邀请!个人认为这种比喻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太科学的!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理解为“爬、走、跑”的关系在社会上却普遍的认同,而且在各种人群中都存在这种认认知现象。
首先我们从书法的发展史来看,是先有草书,然后才有楷书。如果按照以上书法,岂不是要把书法史推倒重来?草书是在汉隶快写的基础上快速发展起来的,便于人们记录,服务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其次是真、草、隶、篆、行只是书体的名称,他们的点画结构都有各自的固定模式,并不能通用,而且也没有严格的先后秩序,规定必须先学习什么,后学习什么。
行书基本上是在楷书的基础演变而来的,是楷书的快写与简写。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学好了楷书才可以学习行书!从书法学习的科学角度出发,没有规定必须从那一种书体开始练习起,然后才能学习其他的书体。
但从我个人长期的实践与研究,得出一个较为科学的结论:
学习书法入门最好的书体就是你自己喜欢什么书体,就选择什么书体,可以从真、草、隶、篆、行任何一种书体入门。没有任何的其他规定与约束,你可以从草书、行书入手,也可以从篆书、隶书入手,当然也可以选择从楷书开始。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学习书法最为合适的书体却是隶书,因为篆书、草书不容易辨识,有比较高的入门门槛,同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也极少使用。楷书的法度森严,结构规整,需要比较高的技能技巧。反而是隶书相对比较简单,不管是用笔还是结体都较为简单,所以更适合初学者作为入门的书体!
探讨书画的本质,品鉴书画艺术,让生活、更艺术。欢迎大家一起交流。谢谢!
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可以理解为“爬、走、跑”的关系,我认为没有错,但还可更进一步理解。
首先,上面回答中提到“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的三种字体形态说的极为有理,把楷书的公瑾方正如立,行书的恣意洒脱如走,草书的游刃有余如奔,形容的相当到位,给予大大的赞。
其次,从书者个人角度讲,技法和基础熟练程度,自然也可以用爬、走、跑的进阶关系来表述。引申一下,人之会爬,始于几个月的婴孩,会走始于周岁前后,会跑需要再加成长。
最后,书法亦是学海无涯,恰如漫漫人生路,总会遇到曲折阻碍,走要走得稳,跑要跑得快,不伤身,不畏难,殊为不易,且行且珍惜。无他,惟坚持,惟手熟而。
谢谢邀请,这个提问很有探讨的意义。能把这个问题探究清楚,对学习书法的人来说意义重大。
那么,我先亮明我的观点,学习楷书、行书、草书并不能跟爬、走、跑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你还坚持这种观点,说明你的书法史、书法批评史都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我的依据论述如下:
一、起源方面
草书起源于西汉,它的产生比楷书早的多。楷书产生于汉末,直到三国钟繇手里才算真正蜕变成功。那么张芝是如何把草书练到草圣水平的?恐怕他靠的不是楷书,而应该是隶书。崔瑗、杜度以及张芝的弟弟张昶,这些草书大家疯狂研习草书的时候,楷书还在钟繇妈妈的肚子里面孕育呢!汉桓灵时期颖川人刘德升创造了行书,张怀璀认为行书乃正书小伪。正书也不是楷书,正书是篆隶楷的统称,恐怕这个行书也是以隶书为基底的,也没楷书什么事!
二、书写速度及楷书与草书关系方面
普遍认为,行书、草书、行草书书写速度比楷书快,这可能是现当代的书法现象。汉末赵壹写了一篇《非草书》的文章反对人们花费大量功夫练习草书,他说,“草本易而速,今反难而迟,失指多矣!”可见写草书在当时又难又慢,大概堪比蜗牛爬行,否则赵壹也不能这样对草书艺术发难!从草书的结构来看,古代人也不会像今人一样随便,孙过庭《书谱》说,
“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写草书不兼有楷法,容易在规范法度方面有伤害;写楷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楷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草书用不好使转笔法,便写不成样子;所以,你看人家说草书必须用好使转笔法,也必须靠使转够成形体。所以草书的结构有偏差很难成字,你写快了能精准吗?再说草书里的生、涩、迟、滞、疾等特质的表现也需要轻重缓急使转绞的变化,怎么能一概而论草书写起来快,楷书写起来慢呢?况且人家孙过庭也说了,写楷书不通草意难以称为佳品,是不是说练楷书之前也应该练一下草书呢?
三、练习书法的真正顺序
现代人当代人一上手就练唐楷,甚至田楷,你一入手就算是鬼吹灯了,还谈什么高度呢?唐楷的法度很容易把你捆绑住,如果你想练成二田兄弟那样的欧楷专业户,你就练吧。从唐楷欧、虞、褚、薛、颜、柳等任选一家,一辈子专攻,你也可能成为某家楷书专业户,但是对书法史来说意义一般般,传承有功创新无益!
练字的顺序应该先从篆隶下手,李斯《峄山碑》篆书直来直去是首选,把线条拉好就像达芬奇画鸡蛋,隶书应该选《祀三公》一类的先入手,再《熹平石经》然后由简到繁。如果玩腻了还可以写一下甲骨文,小孩子练这些东西真能写出那种稚拙的味道来,成年人写往往会受先入为主的审美理念伤害!你玩熟了再慢慢玩一下唐楷,甚至你忘掉唐楷不练唐楷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唐以下的帖子多读多看,观千剑而后识器,这样再把文化的东西厚厚补一下,你不成点气候都难!
想练行书怎么练,练哪位***的字体?
我最初是练廖蕴玉的"青少年行书范本。后来练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
我没有听别人劝说,没有选择先楷后行,就先从行书学起。这中间自学了今人启功的书论,还有孙过庭的"书谱"。他们的理论对我帮助很大。启功的书论就说到先楷不科学。正和我意。书论说到各种字体之间的关系。让我茅塞顿开。加上勤奋,不娇不燥。踏踏实实的学习
大家好,我是墨宝
个人认为行书最经典的法帖为《怀仁集字圣教序》,初学行书可以从这本字帖开始!
练习圣教序主要练习什么?个人认为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圣教序中的结构问题是最主要的练习的东西,开合,疏密等等,多练习相同特点的字,对以后学习行书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不用通篇的临写,临单字对于结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
第二,练习章法,行书讲究变化,比如《兰亭序》中之字都不相同,这就是变化,再就是注意笔画之间的变化,长短,方向,起笔等等都不一样,再临写的时候要注意,整篇的章法主要注意行与行之间穿插,大小,轻重,错落都要注意,对于以后临写其他行书有一定的帮助,打好基础临写其他的书家会事半功倍!
当然,圣教序中的东西还很多,这里只是说了一点点,说的不对的还请各位多包涵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到您
喜欢我的回答请为我点赞,欢迎留言交流和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同样是行书,有一种侧重于书法艺术方向,这种行书,实用意义不大,但书法性强!适于写出法作品,属于硬笔书法艺术;
建议以古贴为主:圣教序、文征明的《岳阳楼记》都挺好!
还有一种[_a***_]行书,是侧重日常书写方向,建议就选吴玉生的行书。
实用行书,就不建议以古贴为主了,正常速度下的日常写字,我从没见过谁能写的与古贴一个风格的,哪怕是书法家!
我练的是实用硬笔行书,自然这方面了解较多,网络上,很多实用行书的大神,大都明显学过吴老师的行书!
说明什么?吴玉生老师的行书,是得到社会审美观普遍认可的!
建议你练行书临贴时,侧重一个老师,认真学到位即可。
我练字临贴就是小猫钓鱼,杂学乱练,若是认真学字,感觉这样并不好吧,就聊到这!
练行书最好的帖是圣教序。要想写好行书,什么碑帖都不要,一本圣教序,一辈子足矣。圣教序临写到位了,得其精髓了,你的书法水平就不是一般的高。当临到一定水平了,兰亭序临个一二百遍,那你在书法届就可天馬行空了。
硬笔行书中,“舞、薄、垂”等字怎样写才灵动好看呢?
硬笔书法的源头仍然是毛笔书法,硬笔字要写得灵动好看也只有向古代的书法大家取经。“舞、薄、垂”等字怎样写才灵动好看呢?我选择几种认为写得好的分享如下,供大家参考:
1、明 · 文徵明 · 乐志论
2、明 · 陈道复 · 古诗十九首
3、明 · 董其昌 · 昼锦堂记
这个问题,结合实际日常书写,是很有难度的,我是这样看的:
行书,介于行楷和草书之间,大部分硬笔行书,在保证一定辨识度的前题下,都有相应的快写方式,哪怕是比较笔画较多的字。
当然,结构上肯定是变异的!比如,你举出的例子:舞、薄;
具体,可以看我小视频“慢写讲解+快写示范”:
这些字还好的,有相应的行书快写方法,但是你需要多多学习,学习现代书法家的字贴,认真临摹, 或者学习下古代行书经典也好;
薄的行草写法,如下图――
(“薄”的行草写法,要看阅读对象的,如若对象是普通大众,而非书法爱好者,尽量就不要写成这样,如上图。)
这些字确实没有很好的行书写法,你只有把这类字写得规范,看上去流畅,别太生硬就得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练字直播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练字直播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