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琵琶行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琵琶行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一千多年过去了,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何仍经典永流传,究竟经典在哪里?
最近一期经典咏流传,任嘉伦将白居易的《琵琶行》唱给我们听,欢快的曲风惹来不少争议。但这样经典传唱,仍让我们心潮澎拜,仿若穿梭千年,我们也成了浔阳江头那一晚的听客。
这首诗为何如此动人,让我们深深震撼!
1 摹写音乐至文,如闻其声,如见其容。
全诗最精彩的章节就是第二部分,摹写琵琶女弹奏曲子的诗句,如弦乐缓缓流淌,轻敲心房。
出场: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欲出还羞,矜持,不想卖唱却又迫于生计无奈遮面现身)
开始演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忧郁而美丽,乐容并茂)
前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过渡: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结局: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摹写乐音,通感手法,可看可听可触可感,联想丰富,身临其境,文字犹如音符跳动,有急有缓有低沉有高亢,变化多端,清人方扶南把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琵琶行》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之一。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为什么它能成为经典?
一 文字的音乐美
音乐有声无形,只能诉诸听觉,一般用文字极难表现。但是《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以人们日常所听到的声音作喻,唤起了读者的经验和联想,使人如人其境,如闻其声。
《琵琶行》的语言是非常美的,诗人白居易在描写琵琶乐曲时,善于借助语言的特点,运用一系列生动贴切的比喻。把抽象无形的、难以捉摸的乐声化作一组组活生生的画面,使抽象的音乐变成了读者易于感受的具体形象。
琵琶女的演奏可以说很绝,“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但是,作者白居易的语言描写毫不逊色,而且还更绝,在他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后,他这样写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在这里,白居易将琵琶的音乐声比之于急雨、比之于私语、还比之于大小珍珠坠落玉盘的音响,这琵琶演奏的音乐是何等美妙啊。
“问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诗中还运用“问关莺语”、“幽咽泉流”喻曲调流转和凝涩;“银瓶乍破水浆 进,铁骑突出刀枪鸣”,又用“银瓶乍破”、“铁骑突出”喻琵琶曲调的高亢雄壮。
二 行文安排很好
《琵琶行》是继《长恨歌》之后的又一部极为优秀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谪居浔阳时所作。
在作者细腻而深刻笔下,把琵琶女的情态声貌,举意动容无不透露着伤心人的矜持,她那时而幽婉.时而铿锵,高回低转的琵琶声中寄寓着无限心事,她叙述了自己的身世,是对辉煌过去的追忆,是浮华过后的凄凉。而当这一切听在白居易的耳中,在他眼里,他终于不胜伤感,潸然泪下,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深沉叹息。
全诗结构缜密,譬喻精妙,感情深挚,情节波澜起伏,时有绝处逢生之妙,而且诗中流传的千古佳句颇多,真是不朽名篇。
琵琶行需要背吗?
需要,琵琶行是高考必背内容之一。其属于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在那个年代它体现出的是一种平等,也暗示了白居易视图上的不顺,是一篇流传千古的名作,背诵下来,不仅仅是应付高考,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文言功底。行,也是一种文体,同学们,可从多方面来了解这篇文章。
高中语文琵琶行真的要全文背诵吗?
是需要的,这是一首经典。需要全文背诵,《琵琶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等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原文节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琵琶行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琵琶行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